红军的信仰究竟为何,历史上不怕牺牲与流血的红军,究竟在为何而战。
(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瞿秋白,是第一位用中文高唱国际歌的人)
在历史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炮响不止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送来了红军这支军队的名字。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际,俄国的红色政权不仅面临着敌军的疯狂反扑,而且也面临着人民对自身的考验:在俄国漫长百年的帝王史中,警察、军队一直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革命导师列宁为此写道
:“只有一种方式阻止暴力警察的重建,那就是创建人民与军队结合的部队。”
1918年,这支在列宁笔下“将人民与军队结合”的部队最终得以建立。因为红色是象征革命的颜色,而当时这支军队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带领人民,保卫俄国的革命,所以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才被称之为“工农红军”,简称为“红军”(Краснаяармия)。以人民的名义冠名一支军队,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而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字,也是采用了苏联红军创立之初的寓意。但即便是在被视为“建军”的八一南昌起义时,我们的部队其实仍延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真正扛起“红军”旗帜的,是带领人民,发动秋收起义的教员同志。随着起义在全国各地的风起云涌,当时的书法家吴兰都情不自禁地为我军题词: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而“救济苍生”,何尝不是红军创立之初的梦想?自此以后,“红军”的名号在全国叫得更加响亮。而
在1928年,我军正式结束了其他形式的一切番号,正式将武装力量的名字定为“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战士)
但是,
能够决定一支武装力量的,永远不是只看他们说了什么
,更要看他们做了什么,像卖官鬻爵,鱼肉百姓的国军,不也自称“国民革命”吗?
真正让红军成为一支“救济苍生”,有信仰,有力量的部队,还是要说起教员的“三湾改编”。
在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的部队已经因为伤亡、中途逃跑等各种因素,减员到不足1000人,同时士气也十分低落。当时的教员为此深感焦急,于是在部队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那个夜晚,教员就开了一个小会,为部队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让此时在部队里愿意留的人留下,不愿意留的人可以离开,并且还会外增一部分路费;第二,在部队里建立党组织,党支部要建在连上,确保部队有信仰;第三,成立士兵委员会,要求长官不得打骂士兵,官兵平等。
这三点要求看似十分简短,但却对中国红军的命运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中,
第一点:不强求部队人员的去留,就保证了部队的高度纯洁性,具有高度纯洁性的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
。与红军相比的一个反例,就是蒋介石的国军部队,有相当一批国军士兵,实际上就是被长官在乡里“强抓壮丁”征召上去的。这样的士兵一没有战斗力,二是他们自己也根本不知为何而战。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曾问毛主席,为什么他能够深谙军心时,主席的回答是:
“我就懂得两个道理,人不吃饭会饿,子弹能打死人。”
这两个朴素的道理,即便是平民百姓也明白。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有一股不可抗力,把他们莫名其妙地拉上随时可能丧命的战场,那么这些人在面临真实的枪林弹雨时,究竟是会视死如归,还是想有机会能跑就跑呢?
(毛主席与蒙哥马利的会谈)
而三湾改编中的第二点要求,是在部队里建立党组织,党要建在连上,为每个连,甚至每个班都安排政委。
这个做法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士兵树立信仰,让士兵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信仰一词看似如同空中楼阁,但实际上却对每日游走在生死边缘的部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因为对于人来说,能够打败对死亡恐惧的,恐怕也只有信仰
,不然人类文明中宗教的诞生也就无从说起。然而,三湾改编中,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党建在连上的做法,实际上却并非教员独创。在红军中最先创立政委制度的,是有“红军之父”称号的托洛茨基,他曾这样写到过在军中创立政委制度的初衷:
“就我们的政委而言……我们接受了一个新的共产主义战士秩序,它没有种姓,没有特权,知道为何去死,并让人为工人阶级的事业而死。”
而在中国,
最早将党建在连上的部队,恐怕当属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
,这支以我党为骨干的军队,曾在北伐战争中屡战屡胜,被人称之为“铁军”,而教员在三湾改编中说服余洒渡等人时,也是以第4军独立团为标杆。
三湾改编中的第三点,确立官兵平等的地位,则是将红军屡屡强调的“信仰”,落到了实处。这一点的具体要求就是不准许长官打骂,体罚士兵。
在红军的队伍中,体罚士兵轻则罚款,重则会被教员亲自请去“喝茶”。
曾任共和国国防部长的耿飚在晚年回忆道:红军时期自己因扇了一名迟到的战士一巴掌,就被罚了一块钱,而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月饷,不过二十块钱;而严重点的则是红四军第九支队二十五大队大队长郭天明,之前一直在军中以体罚的方式训练战士著称,号称“打铁匠”,后被教员亲自叫去谈话,彻底改掉了体罚战士的习惯,你们说,这样的部队究竟平等不平等?此外,为了防止军官的滥权,教员还明确红军的部队必须要成立“士兵委员会”,这个“士兵委员会”类似于企业中的工会,主要由普通士兵组成,维护士兵的合法权益。
士兵委员会一旦发现长官有侵犯士兵权益的行为,就可以叫自己的长官到“士兵委员会”那里喝茶
,请问,一个能够“民告官”的军队,究竟算不算平等?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
除政治上的平等外,红军在经济上也是一直强调官兵之间的平等。
红军和八路军时期,我军实行实物配给制,士兵并无明确的军饷,但配给给士兵的实物堪称“货真价实”:从士兵的伙食来看,困难时期,
井冈山上的红军主食是红豆饭配煮南瓜,但是指挥员和普通战士的饮食都是同样的“大锅饭”
;而到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的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尾声,我军部队的生活条件更是大大改善:
1944年时的359旅,每个战士已经能在一个月里分配到3—4斤的肉,45斤左右的蔬菜。
反观国军的菜谱,虽然明确些有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但实际上经过层层回扣,到普通士兵手里的也只剩下了掺沙,发霉的饭团,国军将领黄维更是多次向蒋介石上书痛斥军队伙食,却最终未能得到何应钦、蒋介石等人久久回应:
因为这些名义上国军的最高统帅,就是吃回扣最多的人。
除了伙食供给之外,
无军饷时期的红军会给士兵“一日一角五分”的零用钱
,
但这些钱却足够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里做“剃头”“洗衣”“买草鞋”等很多事情
,而教员一个月的零用钱,也比普通的红军战士高不出多少:根据埃德加·斯诺对他的采访,教员在红军时期一个月的零用钱约在3—4元之间,和国军普通士兵无异。但无论是红军普通士兵的一日一角五分钱,还是教员一个月的3—4元钱,国军的月饷和我们比起来都堪称是云泥之别:就拿1944年国军副排长的月饷来说,
当时国军副排长的月饷是42元钱,但当时国统区的一碗面就要6元钱,国军的军饷发了和没发,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树立的信仰的部队,
并将信仰中所描绘的图景落在了每一位战士的生活中,才让红军战士对未来的新中国,未来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心驰神往
,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有钢铁意志,百折不挠的革命战士:1921年的嘉兴游船上,有一群人立下了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誓言,他们是为改变世界而生,而一支隶属于他们,隶属于党的军队,何尝不是他们在井冈山时就已改变的一个“小世界”呢?正是因为有人在红军的队伍中亲历过那种人人平等的生活,才会让一些可能目不识丁的老农都愿意相信:那个《共产党宣言》中人人平等的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自己能够参加这支为平等的世界而战的部队,就相当于为这份崇高的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更何况,当时参与红军的农民,家中都会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实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参与红军的农民家中无人耕田该怎么办?这一点红军也早已为农民想好了办法:参考了俄国《土地法令》的《井冈山土地法》明文规定:
如果参军的农民无暇耕田,红军会雇佣人来帮参军的农民耕田,雇佣费用均由红军自己承担。
这也让当时参军的农民坚信:
红军不仅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也是他们自己的希望,如果红军败了,那自己的所有希望也就完了。
这就是为何仅占据江西省一块井冈山的红军,能够让蒋介石出动百万军队,五次围剿都最终未能消灭红军部队的原因,也是为何困难时期的苏俄红军,仅靠着四分之一的俄国国土,就能战胜英、法、美、日、波五国干涉军的原因。
(井冈山土地法)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红军的作战方式和军事教育。对于这一点,国军经常将红军的作战方式称之为“土包子”,“野路子”,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声称自己是被“野路子”击败的国军将领,多半是在为自己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军事才能找借口而已:自红军登上井冈山后,就确立了严密的教育体系:教员也曾经说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无法战胜敌军。”
开展军事教育,最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确保红军都能识字、认字,因此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便开展起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毛主席明确要求:每个纵队的政治部要编写《青年士兵识字课本》——这时候政委等党支部的力量,在军队中的作用更为凸显:这样一来,红军队伍中的青年士兵都有最基本的识字看报能力,
而在井冈山上创立的青年士兵学校,士兵要上足90小时的课才能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业。
而在识字之后的军事教育中,红军会学习到队列、射击、刺杀、投弹、游击战术、夜间战斗、敌情侦探等多种不同的军事课程。
在30年代的延安,陕北的红军甚至还曾开展过“究竟是航母战术好,还是战列舰战术好”
的海战课讨论,因此,在江西井冈山的一隅,就能够培育出像寻淮州、粟裕这样从基层走出来的红军将才,也就不足为奇。而这些史实都足以证明红军战士绝非是国军将领口中的“泥腿子”和“野路子”,反而确实是有不少国军将领在战场上被红军以他们自己都未曾在黄埔教过的战术击败,只能说是技不如人,但可能输得并不心服口服。
因此,无论是从信仰、作战方式还是指挥员个人能力等各种因素出发,红军都当之无愧能够成为在上个世纪华夏大地上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更重要的是,他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自己的命运,和世界千百万劳苦人民大众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这是蒋介石,是希特勒,是无数自诩可以击败红军,却最终被人民所击败的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击败他们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军事力量,而是人民本身。
(油画《人民欢迎红军与毛主席》)
时至今日,虽然井冈山上埋葬的烈士忠骨,无缘再见华夏的繁荣富强,但是他们的血肉却早已融入到了每一处华夏大地的土地上,融入到我们新一代人的骨髓中:
这便是红军的精神,是革命的精神,是一支以人民冠名的队伍,永不磨灭的番号
,也正如马克思所言: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参考文献:
[1]《朱毛红军侧记》.萧克
[2]《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院军史部
[3]《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认识和实践》.曹泳鑫.65-66:学林出版社.2015-01.ISBN978-7-5486-0735-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